近期,我院主办的青龙街道2025年度社区人才队伍培训暨社工师考前培训取得阶段性成果,在提升社区工作者专业能力、赋能基层治理方面成效显著。本次培训充分响应国家《关于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意见》文件精神,紧贴本地基层治理实际需求,秉持“以培促学、学以致用”理念,以提升社区工作者能力为核心目标精准施策。培训期间,参训学员全情投入、反馈积极,普遍表示培训内容丰富实用,形式灵活多样,对自身专业素养的精进与工作能力的提升起到了显著促进作用。
学思践悟,交出学员成长“高分卷”
为精准适配学员学习需求,本次培训打造线上线下联动、教学练一体的立体化学习架构。线下课程聚焦重难点,由高校学者与行业专家组成顶尖“智囊团”,以实际案例为切入点,深入剖析复杂理论,确保学员透彻理解、攻克难点;线上则整合课程资源与学练平台优势,围绕基础理论,运用图表、案例等多样化形式,将抽象知识具象化,助力学员扎实掌握。
邓同学表示,本阶段培训使她对社区工作实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她谈到:“之前在社区服务时,对老人心理问题关注不足。学习后知道后续开展社区服务,可以先调研老人需求,通过定期心理评估、组织兴趣小组活动等方式针对性预防和缓解老人抑郁、孤独等情绪问题,更好地为社区老人服务”。这一反馈充分彰显了培训在提升学员社区专项工作能力方面的显著成效,尤其是在引导学员运用科学的社会工作方法,解决特定群体所面临的复杂问题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刘同学提到:“线下的理论知识串讲、线上的专业方法讲解以及刷题小程序的排名机制提升了我的学习效率和动力,理论知识的储备也让我的实际工作开展更具备科学性”。从刘同学的反馈里不难看出,本次培训在提升学员社区综合工作能力方面成效斐然。培训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让学员能快速把知识变成实际工作的本事,社区服务也因此变得更专业、更科学。
此外,参训学员们也普遍表示,社会工作专业理论的系统学习在拓宽问题分析与解决视角方面提供了有益启发。本次培训尝试突破传统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割裂”的局限,探索以案例为载体的知行融合学习模式。课程设计上,教师团队通过将专业理论拆解嵌入社区服务典型场景,引导学员在理解概念内涵的同时,逐步建立实践操作路径的关联认知。课后,学员主动将课堂所学与社区实务结合,通过“学用循环”的反复验证,初步形成了结构化的知识联结网络。学员看待和解决问题方面的显著进步,是培训对学员现场工作能力强化的有力印证。




严督善导,筑牢学习质量“奠基石”
为保障培训质量,学院构建“以学员为中心”的特色全程督学体系。团队由授课教师、小组督学教师及助教组成,职责明晰、协同共进。在培训全程,团队深度融入教学,从计划制定、知识跟踪,到答疑解惑、动力激发,全阶段为学员学习“保驾护航”。
课前:未雨绸缪,规划先行。用心规划课前工作,借问卷调查、面谈交流,全面掌握学员专业基础、备考情况与学习特点。提供个性化引导,助力学员制定个性化学习路径。
课中:全程陪伴,精准施策。采用场景化教学、实战案例解析、小组研讨等多元形式,营造沉浸式学习氛围,深化学员对社区工作场景理解,强化知识迁移应用能力。
课后:多维巩固,知行跃迁。组织知识梳理,以思维导图、内容复盘搭建知识桥梁,助力学员巩固内化,构建完整知识体系。开发线上学练平台,并鼓励学员将所学融入社区实践,实现知识到能力的跨越。
李同学对督学团队的全程支持给予了高度评价:“在整个培训过程中,督学老师们始终陪伴左右,不仅定期提醒我学习节点,还耐心解答我的疑惑。线上刷题平台更是实用,题库涵盖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实务技能、综合能力的丰富题型,尤其是‘错题自动归类’功能,让我能集中突破易错的理论知识点。我们社区工作人员平时工作特别忙,学习时间都是挤出来的,这种碎片化的学习方式太适合我们了,能让我们把那些抽象的知识变成实际工作中能用得上的本事。”







多维育才,铺就社区治理“人才路”
本次培训不仅是对社区工作者专业能力的提升,更是对地方社区治理创新与发展的有力支持。未来,学院将继续秉持“以教育赋能基层,以专业服务地方”理念,以此次培训为契机,持续优化社区工作者培养机制。通过设置“心能解压工坊”等心理支持环节、遴选优秀学员为“校友导师”、推行社区“双百计划”等创新举措,搭建“终身学习服务生态”,打造一支素质过硬、能力突出的社区工作者队伍,为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人才保障,为建设更有温度、更有活力的社区贡献力量!